軟體 ⁉️ 硬體 ⁉️ 韌體 ⁉️

👉 軟體(Software)
用程式語言所打造出來的產品,像是APP、網頁、ERP系統,是建立在載具(電腦、手機、平板及螢幕)上的獨立執行的一支應用程式

👉 硬體(Hardware)
你能看到的電子產品及裡頭的零組件,像是主機板、晶片等

👉 韌體(firmware)
介於軟體與硬體之間,主要是透過程式語言來操控硬體,像是控制主機板、晶片的驅動程式,或是電腦的BIOS

台灣社交距離 App

大家下載『台灣社交距離 App』了嗎 🧐
但是大家是不是擔心資料安全性的問題呢??
今天小編來跟大家解釋一下他的運作原理吧 😎

為什麼會有這個 App 的出現呢 ⁉️
很簡單 我們都不會想把我們的資料公開出去
但是為了快速的知道確診者😷接觸過誰
Google 和 Apple 共同提出了一個技術協議
👉 接觸通知 API (Exposure Notification API)
讓大家可以在『匿名』情況下彼此分享過去的行蹤
這樣是不是感覺安全多了啊~~

這個通知系統背後靠的就是『藍芽』與『隨機ID』的技術
用一個小小的故事來跟大家講講吧 👩‍🏫
今天四隻小怪獸一起出去玩而且都帶著手機
在一般的狀況下手機會自動發送『隨機識別碼 🏷』
(p.s. 後面『隨機識別碼』都會用 🏷 代表喔 )
也會自動接收並儲存別人的 🏷
所以怪獸們的手機都有收到別人的 🏷

很不幸小藍他確診了 😥😭
政府就會提供他一組『驗證碼 🔑』
請小藍上傳手上搜集到的 🏷
大家的手機就會『定期下載』所有確診者的 🏷
來去比對自己有沒有接觸過這個人
比對過後小黃😱發現他和小藍接觸過
手機就會跳出通知他『主動』和衛生單位聯繫📞
這就是『台灣社交距離 App』背後運作原理
捧友們有比較清楚了嗎 XDDDD

物聯網 IoT

物聯網(英語:Internet of Things,簡稱IoT)是一種計算設備、機械、數位機器相互關聯的系統,將現實世界數位化,應用範圍十分廣泛。

物聯網架構主要可以分為三層,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下

👉 感測層
各種感測器(Sensor)將擷取到資料透過不同的傳輸協定轉送給網路層,例如:加速度感測器、濕度感測器、壓力感測器、紅外線感測器、超音波感測器等。感知層就很像人的神經末梢,它是物聯網識別物體、採集信息的來源,其主要功能是識別物體,採集信息

👉 網路層
主要任務是處理下層(感測層)傳來的資訊,去判斷是否要送往雲端,或者直接採取適當的動作。相當於人的神經中樞和大腦,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。

👉應用層
物聯網和用戶(包括人、組織和其他系統)的接口,它與行業需求結合,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。

通訊網路史

現在常常看到各家電信都在說自己 5G 多快?☄️
🧐 那你們知道 1G 到 5G 的差異嗎?

➡️ 第1代(1G)也稱大哥大時代
採用類比蜂巢式系統,基於類比標準上的第一代無線通訊技術,僅能提供語音通話。

➡️ 第2代(2G)
採用數位蜂巢式系統,將聲音訊號加密,實現更好的通話品質,覆蓋更大頻段以滿足同步連接的需求。

➡️ 第3代(3G)
開始提供行動上網、視訊通話、數據漫遊等更多功能。

➡️ 第4代(4G)
4G更快的傳輸速度讓各類行動載具實現更多功能,例如高速行動上網、行動遊戲、影音串流下載、行動視訊會議等。

➡️ 第5代(5G)
5G通訊標準下,智慧手機可望逐漸演變成物聯網設備之一,實現設備間高速傳輸、多工處理的無縫銜接。

運算思維

運算思維是甚麼 ? 🧐
簡單來說,就是『解決問題的方法』
面對複雜的問題,能夠理解問題的本質,發展可能的解決方案

⁉️ 那運算思維是寫程式嗎 ? 🙃
👉 運算思維並不是寫程式,也不是像電腦一樣思考

📢 程式語言和運算思維無關,只是實現解決問題的工具

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運算思維的流程
❶ 拆解 👉 將問題拆解成更小更好理解的問題
❷ 模式判別 👉 觀察數據找到它們的相似處或共同特性
❸ 抽象化 👉 找出辨別問題的原則性
❹ 演算法 👉 設計簡單的規則來解決問題

設計思維的核心精神

如何讓更多乘客願意搭火車🚋呢?
⏱ 思考 time ⏱ 思考 time ⏱
難道是讓車廂變大 🤔
還是讓車廂內部變得更舒適 🤔
還是再增加更多節車廂呢 🤔

解決這個問題的並不是火車技術公司
而是一家設計諮詢公司 - IDEO 😮😮
他們接到案子並沒有馬上去改造車廂
而是先做的大量的用戶調查 📝
透過調查發現搭乘率低的原因是因為購票系統太過複雜😡
大大的影響了乘車的意願
於是他們重新設計了購票系統👨‍💻
真正改善整個乘車體驗

故事到這邊 我們來想想 🤓
一般人聽到這個問題時都會想是不是火車出了問題
但設計師則會先考慮是不是哪一點沒有符合
乘客的需求
📣 這就是設計思維的核心精神『以人為本』

雙鑽石設計流程

雙鑽石設計流程是由英國設計協會在2005年提出一套設計流程
主要由發現 ➡️ 定義 ➡️ 發展 ➡️ 聚焦 四階段組成
而每兩個階段就是一次的「發散 ➡️ 收斂」
也因為看起來就像是兩顆鑽石
所以大家都說雙鑽石結構囉!!😃😃

雙鑽石結構特別強調設計過程中的兩次發散與收斂
也是設計思考中比較少被強調且容易被忽略的部分
但我們可以透過雙鑽石模式來補強 💪
避免落入「定義錯問題」的黑洞 ⚫️

3D 列印 7 大種類

3D 列印是一種數位實體製作技術
將資訊數位化成功轉換到實體數位化生活
再利用 3D 列印機印製出來
人類科技進入了數位實體化生活

ASTM(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, 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) 將 3D 列印歸納為以下 7 大種類:

👉 材料擠出成型法(Material Extrusion,ME)
👉 光固化數脂成型法(Liquid VAT Photopolymer,VP)
👉 材料噴印成型法(Material Jetting,MJ)
👉 指向性能量沉積成型法(Directed Energy Deposition,DED)
👉 黏著劑噴印成型法(Binder Jetting,BJ)
👉 薄片疊層技術(Sheet Lamination,SL)
👉 粉末床熔融成型(Powder Bed Fusion,PBF)

3D 列印流程

1️⃣ 取得3D檔案
👉 3D掃描
👉 自己畫圖(tinkerCAD、Onshape等)
👉 上網下載⏬(thingivers)

2️⃣ 切層
👉 設計出來的檔案無法直接列印,必須將完成的檔案轉成Gcode 檔傳至列印機,這個過程就是『切片』
👉 Cura、Kisslicer、Slic3r、Simply3D

3️⃣ 3D列印
👉 進退料
👉 列印設定

4️⃣ 後處理
👉 噴漆
👉 拋光